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文档 > 教育叙事

《当你老了》教育叙事

时间:2022-07-15 05:05:24 作者:天下 字数:18336字

当你老了,头发白了。拐棍不离身左右,徘徊人行道上。双眼朦胧。泛黄的全家福,是脑海里的甜美,回忆那时嘴角扬起笑容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,供您阅读,参考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!

《当你老了》教育叙事1

当你老了,耳朵嗡嗡。听不清孩子银铃的笑声,用心读懂脸上写的情绪,领会表达的意思,将他们的悲欢,铭记心中。多想聆听生活烦恼,可惜感觉声音模糊,夜深的时候,怪自己无用。

当你老了,手笨那么生硬。烛光里缝补旧衣,回忆孩子幸福的表情。昔日听话的绣花针,为什么划破自己的手指,一痕血迹分明。有人知道,而我会心疼,把一点点血色,挑成春来的红英。

生活节奏很快,理解为衣食奔波的辛苦,但不要忘却家的方向。一路努力去追梦,实行有价值的事,希望多回来几趟。有些人情不如意,不要抱怨,调整好心态,对你充满殷切愿望。

…… 此处隐藏4945字 ……

大家早上好!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“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”。

不少同学都知道,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,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——重阳节。农历九月九日,为什么叫重阳?因为古老的《易经》中把“六”定为阴数,把“九”定为阳数,九月九日,日月并阳,两九相重,故而叫重阳,也叫重九。又因为“九九”与“久久”同音,九在数字中又是数,有长久长寿的含意,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,因此重阳佳节,寓意深远,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。

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。东汉时期,民间在这一天又有登高的习俗,所以重阳节又叫"登高节"。以后到了唐朝,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,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。如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等;而杜甫的七律《登高》,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。

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。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。清代,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,"解除凶秽,以招吉祥,

今天的重阳节,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。19__,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,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,成为尊老、敬老、爱老、助老的老人节。在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节日里,我们祝愿所有的爷爷奶奶生活愉快、健康长寿!

尊老爱幼,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我们还有在重阳节祭祖的习俗。老一辈为了我们国家的强盛,为了下一代能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,他们艰苦创业、辛勤劳动了几十年,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,精心哺育和照料我们,使我们茁壮成长。如今他们老了,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和照顾。所以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。

尊老敬老绝不是重阳节一天的事,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,帮助老人解决生活的困难,多给老人一些心理慰藉。因此,我提议,每一位学生都要用实际行动向老人们献上我们的一份心意,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邻居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,比如帮他们洗衣、洗碗、扫地、叠被,多为他们着想,少让他们做那些本来应该是我们自己做的事,把好吃让给他们,把有趣的事告诉他们,对邻居长辈有礼貌,外出礼让老人。

愿所有老人都过上和我们一样幸福的生活!